歷史上也有先賢先儒們,提出許多不同的方式、思想、觀念,嘗試著尋找真理,應該如何正確的去生活,過日子,然後進一步去解決人生所遭遇的煩惱與困境。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有句名言:「有智慧的人不會為失去的事物做無謂的憂傷,他會積極地想辦法減輕傷害。」法國文豪,維克多.雨果說:「生命固然短暫,但漫不經心地浪費,將使生命更為短暫。」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文豪大仲馬說:「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針。」這些不同的哲理名言,都是前人們的人生散慧(聰明)結晶,用他們理解到的方式,來應對不同的人生際遇,可讓後世藉由他們的經驗,跨過不同的困境與難題。但是,是否這樣就完全正確無偏了?如果把這些歸納起來,最終都會遇到一個情況,就是只適用在某些特定的情況,或是某些限定的場景上。
名人名言的哲理固然有理,也僅只個人有限的「世智辯聰」之範疇,並非以宇宙的真諦角度來闡明人生之真相。只限在某些特定情況下,體悟到的當下情境感受及經驗法則,並且無法通用在每個人每件事上來解決根本問題,依舊治標不治本。況乎理論是道理,並不會額外產生特殊的力量。譬喻現今社會廣為流行的集氣,為心念上的善意祝福,並不足夠產生真正的力量,面對病痛困難並無實際上的幫助。
而佛法的力量可就不同了,是一種殊勝的力量,親受加持的實例更是不可勝數。兩者之間差異性是相當的巨大,無法比量,關鍵的差異在於「正知正見」。如此可見一旦有了正知正見,才能由源頭上矯正思維,思想正行不偏,加上正法修持,呈顯實修實證的力量。如此人生就不會浪費時間走過場,進而延伸許多的幸福快樂,直至最後解脫成就,脫離輪迴之苦。
法著《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什麼叫修行》中:「……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,皆建立在正見上,如沒有正見,一切心均會顛倒、混亂。……」但論及誰才能掌持「正知正見」,可是一點也不能不謹慎面對。絕不能只見身份高、頭銜顯赫、弟子眾多,便認為此人所言皆屬正知正見,必須先弄清楚此人是聖或凡。若是凡人凡夫,論述聽起來縱然有理,也非正知見。原因在其尚處凡夫境界,未盡無明煩惱,更無證量表顯,自己未脫離痛苦又如何能教人脫離痛苦呢?
所謂正知正見,必定要列入幾項原則如下,1:是學佛修行的基礎。2:依教奉行能產生力量。3:必須完全符合十方諸佛教法。4:知見必須出自聖人智慧之結晶;至少為不退轉的大菩薩。為什麼呢?譬喻一位畫家,自始至終只有聽他用嘴巴上講得舌粲蓮花,卻從沒一次看過他當場創作驚世之畫給眾人瞧過,總不能強說此人就是世界著名的大畫家吧!《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》是幾千年來佛史上第一位不收供養的 佛陀,顯密圓通、五明成就達到了頂峰,無聖能及。祂曾發下行願:「眾生的一切造業罪過由我承擔,我種的一切善業功德全給你們。」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唯一被合法認證的 《佛陀》,是由西藏各大教派的領袖或攝政王、大活佛們一致公認行文認證附議的,並且經由金剛法曼擇決,定性了佛教首腦們認證的真實不虛。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按照佛教的最高標準「顯密圓通,妙諳五明」展顯了實際的五明成就的巨聖!是除了 南無釋迦牟尼佛之外,在全世界唯一擁有政府行文頒布「佛陀日」的 《佛陀》。
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是當今佛教的最高領袖,因此,唯有 佛陀的說法才是正確圓滿無偏的—『正知正見』。
撰文:俊全
本站註: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,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,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、薰陶鼓勵之用,不為正見法理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