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

墓魄太子止語淨


《六度集經》卷四中記載:


久遠以前,在印度的波羅奈國,有一位墓魄太子,他天生具有無礙的智慧,能夠知曉自己的宿命,以及過去一切善惡苦樂等事,舉國上下都很愛戴這位智慧圓融的太子。

然而,在太子十三歲那一年,卻忽然閉口,一句話都不說,如同木頭人一般。國王和王后見到即將繼承王位的太子,突然間判若兩人、形同木石,心裡非常焦急與擔心。正在苦思之際,國王突然心生一計,派人找了一位知名的婆羅門來替太子看病。

心急如焚的國王問道:“太子為什麼不說話了?”

占相的婆羅門從來都沒有見過如此的症狀,便胡亂東扯西掰:“稟告國王,太子相貌雖然端正,但卻身藏禍害,日後恐傷及父母、禍害國家。其次,國王沒能夠再繼續生育兒女,其實都是因為這個惡子的緣故!按照習俗應該要將他活埋,才能保全國家和平,讓國王再生貴子。不然,恐怕國王和國家都將會陷入危難之中!”

國王聽了婆羅門的諫言之後,心中非常憂愁,坐立難安、食不知味,只好召集了王后與大臣們,共同商量這件進退兩難的國家大事……

一個愁苦的夜晚過去了,眾人最後仍做出了艱難的決定:在一處荒郊野外,挖一個深坑將太子活埋。

消息傳開後,舉國上下哀痛不已,如同家中失去至親一般。而王后更是傷心欲絕,她淚流滿面地說:“我的兒子命薄、福薄,才會遭遇這種災難啊!”悲傷中的皇后,悉心替太子準備了珍貴的珠寶與華服,差人送往野外,作為最後的陪禮。

太子在郊外的途中,心想:“父王、母后和百姓都相信我癡啞了,並且還是個大禍害,他們卻不明白閉口不說話的我,是為了淨化口業、避免造業。如今我被邪人誣害,若再不說清楚,恐怕要危害到更多人。”

於是,墓魄太子拿著瓔珞珠寶及華服,到河水邊沐浴後,穿戴好華服到了挖坑造室的地方。

太子見到工人便問:“你們在這裡做什麼?”

工人見面前是一位舉止得體的貴人,便毫不隱瞞回答說:“我們的太子由於癡聾喑啞,對國家很不吉祥,而國家又不能沒有太子,所以國王採納了婆羅門的建議,命令我們挖洞將太子活埋,這樣王后就能早日生下健康吉祥的新太子了。”

墓魄太子聽了之後,就告訴在場的工人:“我就是墓魄!”

工人們全都瞪大了眼睛、不敢相信,三步並作兩步跑到太子的馬車上查看——太子確實已經不在車內。

他們回過神來又發現,眼前這位“太子”神情安詳、談吐文雅、和藹誠摯,實在不像是危害父母、禍亂國家的人……

在場的工人們起先是只驚訝、懷疑,繼而才驚覺到——自己差點錯手殺害了無辜的太子!大家惶恐地匍伏在地,哀求太子能夠赦罪……

朝中的大臣們火速通報了這個好消息,國王和王后聽了都心生大喜,立刻驅車去迎接太子。

國王和王后抵達後,太子趕忙起身,恭敬頂禮,至誠懇切迎接國王和王后。

國王和王后看到久違的太子如此舉止安詳,欣喜無比。

國王對大眾說道:“我今日有這樣的太子,實在是令全國人民無上歡喜的好事,我們要重新迎接太子回國,好讓他將來登基,造福國民。”

話畢,太子卻向後退了幾步,懇切地告訴國王:“敬愛的父王,我明白在過去生中,自己也曾經是一位國王,名叫須念。當時,我以仁德治理國家幾十年,向來惠施仁愛、救濟貧窮、奉行諸善,並嚴禁使用殺人兇器,以致全國上下一片祥和、無人怨懟,監獄裡更是一個犯人也沒有,而鄰國也都前來真誠歸順。

但是,有一天,為了接待遠來的賓客,禦廚前來請示是否要屠殺六畜大設宴席宴請貴賓,當時我念及面子,一時疏忽就點頭應許。然而,就因為這一句話,使我死後墮於大地獄中,以償還殺生的血債,六萬年中,遭煎煮剝皮等罪報,慘苦難忍,求生不能求死不得。我本有眷屬無數、百官群臣和成千上萬的資產,集富貴與享受於一身,可又有誰知道我在地獄裡承受的種種苦痛?又有誰能替我分擔或代受?





每當墓魄想起這無量無邊的大苦,就會心寒膽戰、冷汗直流、毛骨聳然,‘因一言之失而受眾苦’的因果業報,不時在提醒我。為謹守口業,所以我決定不再開口說話。但是,今日念及父王將會因為偏信邪說而殺害生命,墮到地獄當中受苦,所以我才又開口。

墓魄因為了達這些宿世因果,所以希望往後能如法精進學道修行,永斷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,懇請父王不要怪罪我才好!”

語畢,天雨香花,帝釋天神歡喜擁護,並當下將太子身上的寶衣化做一縷袈裟。

國王在聽完墓魄太子述說過去因緣之後,歡喜贊同墓魄太子出家修行的選擇,並說道:“你過去為人國君,勤政愛民,仁德治國,操守高潔,道德崇高,修持了種種善法,只不過說錯了一句話,就招感了無量無邊的地獄苦報。如今我也是一國之主,卻隨順自己的喜好來做事,甚至於不行正道、不行善法,不以正法治國,在我死後,不知要墮到何處受苦啊!”

國王回國之後,便棄惡修善,實施正法治國、愛護百姓的德政,國家從此昌盛不衰、豐衣足食,全國上下一片和樂。

墓魄太子最終也因為精進求道,而圓成佛道,並且廣開法筵接引眾生,普度有情。

當時的墓魄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而國王、王后就是世尊出家前的父母——淨飯王與摩耶夫人。



省思

佛教教義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就是教導人們身口意三業要遠離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

一念之差使得前世的墓魄太子應許廚師殺生害命,命終之後身陷苦痛地獄,哀淒難忍;於是知曉前世的墓魄太子便攝口謹言,持守清淨口業。

而在你我反復無常、微細紊亂的思緒當中,有太多的“一念之差”,讓我們遠離正念,招感苦果。

因此,唯有心存慚愧,謹言慎行,念念觀照,處處關心一切有情,才能夠不錯因果,修行增益。

文章經過摘錄翻譯過,內容僅供參考之用,修學必須以原始經藏為準,最好依傍南無第三世多杰佛所說教法為最正確法義。

#第三世多杰羌佛

#義雲高

#如法修行

#學佛

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

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給我們的啟示

在這個快速反覆運算的時代,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的必備技能。埃隆·馬斯克,這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之一,正是憑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——第一性原理,在多個領域掀起了一場場顛覆性的變革。

第一性原理,這一源自古希臘哲學的概念,強調從最基本的事實出發,層層深入分析問題。馬斯克將其運用到商業實踐中,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歎的成就。



以特斯拉電動汽車為例,在研發階段,馬斯克發現電動車最大的成本來自電池組件,傳統思維按照既有電池成本及生產方式去衡量電動車的成本時,認為電動車難以大規模商業化。

馬斯克則採用第一性原理,跳過這些習慣性的認知,他去探究電池的基本組成材料。從而研究發現電池其實是由銅、鋅、鋁、碳和一些起間隔作用的聚合物再加上密封罐構成,如果按照原材料的成本來估算,僅為傳統認為電池成本的13.7%左右。於是,特斯拉努力尋求電池原材料的重新組合等創新方式來降低成本,因此也誕生了特斯拉電池領先的續航能力。

在航太領域,SpaceX公司同樣如此,以往人們認為火箭是一次性使用的高成本飛行器,但馬斯克通過分析火箭的製造材料僅僅是航太級鋁合金、鈦、銅、碳纖維等,而這些原料的價格,不足購買火箭成本的2%,從而他大膽提出火箭重複利用的設想,極大地降低了航太發射的成本,打破了傳統航太領域的固有認知界限,開創了商業航太的新紀元。



其實, 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”, 作為一名佛教徒如何來認知這種行為呢?其實就是馬斯克在某種意義上放下了“所知障”,敢於顛覆以前的或者是社會慣性思維,才得以創造出如此巨大的成就。

我們恭學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《藉心經說真諦》聖著,佛陀對所知障有詳細說法:所謂所知障就是將以前所知道的一切知識,由這一切知識作為自己的真理定論,由此所謂的真理定論而作為自己的防護武器,抗擊一切外來與之矛盾的知識……

自古以來,每一個凡夫眾生幾乎都存在着所知障,因此絕大多數古人可能都無法想像,鐵鳥能在天上飛,小小的螢幕能裝下大千世界,還有現在花樣百出的AI平臺能搜索海量的資料來總結答案。如果馬斯克和諸多的發明家們,都以舊有的知識作為自己的“盾”,拒絕接納新知識,那麼人類社會就不會發展和進步。



正如南無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中“認舊知而為理,睹新見乃為邪,是為所知障犯。恒持所知障,必當渡愚癡,怎入聰明耶,更況智慧乎。”

在如今日新月異的時代,不止是馬斯克,一些先進的AI公司更是突破了傳統認知下的“所知障”,打破了舊有的技術限制,才使得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AI時代,從而讓各行各業走向更“智慧”更有效的創新變革之路。

通過這些事例發現,馬斯克第一性原理給了我們可以借鑒的榜樣,他提供了一套突破傳統、找到創新方向的思維框架,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,新的發現、新的理念不斷湧現,如果僅僅抓住陳舊的知識體系不放手,將會被時代所淘汰。

因此,“所知障”是人類及社會進步的大敵,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知見,放下它,才能真正走上一條通往幸福的光明之道。

對於我們佛教徒來說,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教誡我們千萬不要犯所知障,犯了所知障一生就毀了。只有放下所知障,才能擺脫原來固有思想的束縛,才能遠離那些所謂的法師、仁波且、尊者等邪說,才能找到真正的如來正法,如法修持,就會使我們開敷智慧,得到解脫,獲得真正的幸福 !

文/一俯仰

編輯:東山

轉載自:華藏學佛苑

http://xuefoyuan.org/4522.html

本站註: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,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,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、薰陶鼓勵之用,不為正見法理依據。


#第三世多杰羌佛

#義雲高

#如法修行

#學佛

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

青山依舊在,花海別瓊瑤


瓊瑤的“翩然”離去,掀起一波網路熱,本想沉默的我,今日有空也來梳理一下過去的記憶。

瓊瑤,是曾經熟悉,而今淡忘很久很久的名字。

那是懵懂的年紀,青蔥的歲月,瓊瑤的言情小說就似一縷清風吹進心頭,看得如癡如醉,夢裡夢外都沉浸在書中,後又追瓊瑤的電視連續劇,乃至招上司怒駡:做事心不在焉,就知道看那該死的瓊瑤劇。

我們人在上班,心在劇中,忙裡偷閒的還在交流,難怪上司發火。

瓊瑤的作品有如“凡有井水處,皆能歌柳詞”之勢。為什麼喜歡瓊瑤作品,是因為“言情”,不是講理,更不是空洞的大道理,人是情感動物,佛門叫有情眾生,以情感人,引發“有情眾生”的共鳴。




我們的這份共鳴很快被人間煙火淹沒,俗事沖淡了不切實際的幻想,彷彿從真空回歸凡間,憧憬越來越淡……

雖然依舊佩服瓊瑤的才華,但那些作品早已不能激起我閱讀的欲望,偶然刷到瓊瑤劇的視頻,也可以輕易劃過。

或許是過了沉湎其中的年齡,自然不在別人的故事裡流着自己的淚,把生活搞得一團糟。

當我跳出感性追劇,去理性思索,我更想知道——

那些錯綜複雜的情感是怎麼來的?快樂的、痛苦的、平淡的、熱烈的……其中蘊含着怎樣的因果關係?怎麼面對?怎麼處理?曲終人散時又去到哪裡?

45年前,瓊瑤用七個小時勸三毛打消輕生的想法(12年後三毛還是自殺而死),為什麼自己卻選擇輕生?

她勸三毛時,她的小家庭完整幸福,夫妻相愛,比翼齊飛,有錢有名有情有浪漫,娘家人也生活得很好,她從曾經不只一次想自殺的無助裡,蛻變成名滿天下的言情作家,她有勸說三毛的理由。

誰能想到,45年後,她竟步了三毛的後塵。

為什麼呢?

恐懼!



她的母親,生命的最後幾年患失智症,她的丈夫平鑫濤患病17年,從帶狀皰疹引發的面癱,到前列腺癌,到中風,到帕金森症,再到失智症,尤其是最後三年,渾身插滿管子,誰也不認識,也不知道自己是誰。

一個生病17年,一個照顧17年,共同經歷“病苦”,體會着“生不如死”的折磨。

母親和丈夫都是優秀的人,都得失智症,使日漸衰老、疾病增多的瓊瑤,不想淪為行屍走肉,在自己還清醒時,自我了結生命。

在死與活之間,她選擇死!

因為她看到並感受“活”的痛苦,但完全不了解死苦!誤以為死就“解脫了”,就什麼都不知道,就沒有痛苦了。

其實死亡的是肉體,靈知心識不會隨肉體的死亡而消失,它會以另外的生命形態,隨着業力在六道中輪回。善業成熟的人投身善道,惡業成熟的人墮入惡道,痛苦萬狀!



命終時能超越六道輪回,往升佛國淨土的人,是按佛教導如法修行的人,是真正學到了佛陀正法的人。

生死,對凡夫俗子來說,太大、太陌生;對不信因果,不知道有輪回的人來說,太悲慘;而對佛陀來說,解決生死問題是小事一樁——

劉惠秀肝癌晚期,無疼痛,坐化圓寂。

還有侯欲善先去極樂世界參觀,和阿彌陀佛約定,七日後往升。

還有很多普通的,和我們同時代的人,超越了生死輪回,他們不是大名鼎鼎,就不一一列出姓名,但都是事實。

還有生死自由。

如臺灣的聖欽老和尚,死了又回來,半年再坐化圓寂,想生就生,想死就死,這才是自己做主。

還有普觀長老祿東贊法王因海聖尊等等都是生死自由。



祂們用事實告訴我們,這是條解脫的路,是鮮花盛開之地。

我從瓊瑤的小說裡回歸現實生活,以為自己從虛幻中出來,很是務實,沒想到還是虛幻,是成住壞空,是無常,只有超越輪回才是永恆的幸福!

以上是小編個人的理解體會,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諦,要獲得永恆幸福快樂,不是靠金錢名譽地位。建議恭讀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《藉心經說真諦》。

“…因為世尊就有闡提之規定,其中一條就專門指了,學法的人不能故意刺傷自己的身體,除非生死特殊需要,否則刺傷自己的身體是要犯罪的,不是錯誤,而且這一種罪也是下墮的罪,就等於是刺傷佛身一樣的道理,也等於是傷生害命一樣的道理,這裡面就包含著很多層含義。”(《藉心經說真諦》287頁)

“我命我做主”是無知的體現,既不知因果,又不懂佛理,完全是愚癡的認知,只會把自己送入無盡的輪回境地。那些如法修行,依佛教戒已證到生死自由的大聖者們,想生則生,想死則死,生死完全自由掌控,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做主!

願眾生遠離愚癡,早日因緣成熟得遇正法,學佛修行,離苦得解脫!

作者:流星雨

轉載自:華藏學佛苑

http://hzbi.org/3068.html

本站註: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,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,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、薰陶鼓勵之用,不為正見法理依據。






#第三世多杰羌佛

#義雲高

#如法修行



#學佛

普陀山朝聖見聞錄

農曆九月十九,觀世音菩薩出家日聖誕,我終於踏上了普陀山的朝聖之旅。 觀音菩薩妙難酬,清淨莊嚴累劫修。 三十二應遍塵刹,百千萬劫化閻浮。 瓶中甘露常時灑,手內楊柳不計秋。 千處祈求千處現,苦海常做度人舟。 每每聽《觀音菩薩偈》,心中都感慨良多。據《大悲陀羅尼經》記載, 南無觀世音菩...